《戴氏取宋》读后感700字
《戴氏取宋》读后感700字: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国君宋桓侯听从了宰相戴喜的建议,他管赏,戴喜管罚,让戴喜承受被罚者的怨气。这听起来似乎很美好,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我们先不论那戴喜人品好与坏,单说皇帝只赏不罚会有什么后果。皇帝只管赏赐,看起来挺好,但是若是时间久了,威望就会下降,一个只会赏赐的人只会付出的人,难免会给人留下软弱可欺的印象。而且,就如做生意一样,支出抵不上收入,可是会破产的。虽然国家总不太可能破产,但是国君大肆赏赐而搞得百姓民不聊生的教训,在历史上还是不少的。又像现在的网购,开始了就停不下了,直到花光了钱……赏赐也像这样。
再来论论戴喜。他人品好啊,“子罕辞玉”一事,让他成为全国的道德楷模。不过,也就是人品太好了,掌刑就有可能出事。假如他不舍得用刑,改为口头批评,以至于那些受罚者屡教不改。犯罪率也就居高不下。为什么?犯罪成本低啊。虽犯了罪,说几句,谁承受不起?慈不掌兵,这个词套来这也行——慈不掌刑。心慈手软,有时候也是一种伤害。
但是,若戴喜人品不好呢?这就糟了,借刑罚之名大肆排除异己,满朝文武都变成自己的人,岂不容易?皇帝赏的钱财美女好是好,但也要有命才能享啊。参考一下明朝一位大奸臣,叫纪纲的,锦衣卫指挥使做久了,就想换个皇帝龙椅坐坐(穿龙袍,叫手下高呼万岁)。虽然没成功,但他“成功”地使锦衣卫被太监给压了一头(东厂)。刑罚,是个太有力量的东西,只有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放心。
当然,这样不是没好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嘛,赏罚分离,抑制君主独立专制,其实也不错。但是这要有十分恰当的人去担任且还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才行。另外,人心易变,情随事迁,搞不好君主随时被推翻。所以,身为君主(领导),必须掌握赏和罚的大权。作者:高一余卢生
内容来自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