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500字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传习录》
这段话说到了“身”、“心”、“知”、“意”、“物”。“身”就是指我们的肉身,是什么在指挥控制着我们的这个肉身?是“心”。这个心指的就是老天赋予我们先天本性的那个道心。“灵明”是一个很难解释的状态,心的灵明也可以和“未发之中”做约等号,这个状态叫做“知”。当“知”的这个状态发动的时候就是“意”,也可以理解为念头。你的意放在了什么上面,什么才对你有用,对你有用的才叫“物”。
很显然,这里的“知”并不是指知道,这里的“物”也不是指客观事物。通过这一段,我们就理解什么叫“心外无物”了,当你的心处在灵明状态的时候就会产生意念,你控制着这种意念所附着在的事物。你可以通过视力、听觉、言语、行为去附着,这个事物就进入了你的心,它才是你的物。你没有用意念附着的那个事物,虽然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跟你没关系,它没有进入你的心,就相对你而言它是不存在的。所以儒家说的格物,格的不是客观事物,也不是别人的物,就是自己的物。
王阳明肯定了陆澄的问题说明陆澄对心学的研究已经到了很深的地步。在王阳明的回答不是“是”,而是“亦是”,这就说明陆澄的答案并不是王阳明心里真正的答案,只不过是比较靠近而已。
内容来自互联网,侵删